淮南师范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10


校教学〔2023〕44号


为贯彻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战略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创新多元办学体制,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一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十四五”期间,建设 10个左右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力争建成2个及以上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提高社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坚持产业为要

精确分析我校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应关系,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突出我校比较优势,明确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坚持产教融合

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四)坚持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多方的办学主体作用,推行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的有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互惠互利。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推进“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产业学院班)。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围绕培育壮大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先设置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急需的学科专业。坚持跨界、融合发展理念,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的开放办学模式,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等合作联办一批新型学科专业,推进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撤销等措施,到2025年,本科专业招生数控制在50个以内。加强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性调整,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探索与合作企业、行业协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利用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专业认证,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期内,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至少立项建设15-20 门校企合作课程,3-5 门虚拟仿真课程,5-10 本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或工程案例集。

(四)打造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1-2个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优化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的有效路径。鼓励建设校企融合特色基层教学组织,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与跨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合作高校教师团队等共同组建虚拟教研室,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再深造、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交流等工作,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培训基地,服务人才培养创新同时为安徽省和淮南市产业提升提供技术培训支撑和智力支持。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学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建设期内,整合共建方资源,建设1-2 个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积极鼓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体单位发挥能动性,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破体制壁垒,与合作主体共同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在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科技服务创新、自我造血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多方共建协议签署后,原则上1个月内组建多方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

五、建设立项

学校按照“成熟一个、挂牌一个、做实一个”的基本原则,分批建设一批校级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设立由我校各二级学院与政府机关、协会、企业等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议、共同发起,形成相应行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包括拟定的合作协议)后,向教务处提出申请,经过论证符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后,由校内牵头的二级学院和教务处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审批通过的现代产业学院实行双挂牌制,授予校内发起单位“XXX 现代产业学院”牌匾,授予校外合作单位“XXX 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单位”或“XXX 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淮南师范学院实践教育基地”牌匾。

六、组织管理

(一)组织保障

现代产业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一般由依托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和合作方高级管理人员共同担任,或经双方协商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担任;设副院长若干名,其中至少1名由合作方人员担任。

(二)政策保障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认真梳理本部门牵头起草的现行校级规章制度,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做好制度的“废改立释”等工作,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制度体系。依托的二级学院应制定学院层面管理办法,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规章制度,提供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支持体系,明确约定双方权限和责任,从制度层面确保共建双方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现代产业学院专项经费,用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重点用于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共建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等。共建企业依据协议每年投入经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日常运行和建设,重点用于改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联合课程开发、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以及设立企业奖学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