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2021年党政工作报告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2-03-12   浏览次数:772


强化政治引领      聚焦内涵建设

奋力开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淮南师范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

2021年年会暨六届二次“两代会”上的报告

2022312日)

陈年红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谨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大会报告2021年党建和事业发展情况,并对2022年整体工作提出建议,请予以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切实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年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研讨22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彻“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各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227次,各支部开展学习1332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428件,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2.基层党建和干部工作稳步推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和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基层组织质量提升发展年活动,稳步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表彰了28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1个党支部荣获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教师分别荣获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公示名单。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全年发展党员1680人。强基固本,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提拔任用7名正处级领导干部、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平级调整处级干部11人。稳步推进干部挂职锻炼,选派4名同志校内挂职。完成10名离任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3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召开2021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扎实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程序和标准。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围绕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严格日常监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认真做好各类信访件和问题线索的规范处置。一年来,共受理信访件12件,处置问题线索4个,集体研判14次,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15人次。

4.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推进。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顺利通过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和第二批试点院系验收。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推进学工系统易班平台建设,学生“一站式”服务调度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制定校园文创产品11项。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获批“第二届淮南市文明校园”。弘扬校园文化,场馆育人功能显著,校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年近3万人次到党史教育馆、淮南好人馆参观学习。

5.巡视巡察整改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推进中央巡视安徽反馈意见整改、省委巡视整改和督办指出问题整改工作以及各类专项巡视整改工作,目前所有问题已见底清零。认真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周报告、月报告和省委巡视整改“大起底、改到位、建机制”旬报告、月报告制度,没有发生迟报漏报现象。对四个二级学院党委开展两轮巡察,积极推进巡察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修订或新制定相关制度44项,废止规范性文件20

6.宣传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内外宣传,全年发布校园网新闻2300余条,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共报道学校286次。加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使用、推广工作,被采用稿件34篇。凝心聚力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聚力工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格执行一会一报制度。

7.依法治校工作全面推进。制定《淮南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全面细化分解考评指标。成立了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依法治校工作推进会,聘任法治工作联络员。制定《淮南师范学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任务清单》,建立了“统筹指导、分类实施、三级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聚焦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机制、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改革,开展了“破五唯”制度清理与修制定工作

8脱贫攻坚工作受到省委表彰。学校扶贫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名扶贫干部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衔接,选派2名干部前往寿县炎刘镇磨湾村、潘集区平圩镇桥东村任职。“扶贫日”组织师生捐款15万余元,再创新高。

(二)聚焦内涵建设,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

1.一流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英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二。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于省属同类高校第一方阵。

2.学科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作为全省五所高校之一,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合作院校。联合淮南市政府申报的农业农村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项目获批立项,中央财政支持经费400万元。获省科技奖三等奖3项,行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数稳步提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三地一区”建设水平不断增长,获得横向项目经费500多万元,为历年新高。获批淮南市第八批“50之星团队”项目1项。签订校地、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56项,转让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项。学报办刊质量不断提高,荣获省级优秀期刊。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24人通过高级职称资格评审,其中有12名同志晋升教授职务,创历年新高。目前在职的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8人(不含在读博士186人),比2020年净增加27人,专任教师的博士比已达15%。坚持“引育稳用”人才政策,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成1577名高层次人才招聘及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62名同志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4.招生就业工作实现新飞跃。英语、生物科学专业实现一本招生。两个专业共录取208人,录取率100%,无征集志愿和退档现象。录取平均分超安徽省文史类本科一批控制线2分、超理工类本科一批控制线4分,生源质量较好。毕业学生5180人,全校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1.60%,在全省师范类院校中排名第二,截至2021年底,全校平均就业率为93.78%,高于全省本科高校平均就业率2.3个百分点,其中应征入伍98人,在省内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

5.学生管理服务开创新局面。“舜耕青年”微信公众号获批团中央2022-2023年度“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建设。师生原创歌曲《雪花的梦想》MV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加强“一院一品”优良学风项目建设,营造严谨踏实、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召开淮南师范学院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举办学生社团文化展演、文化博览会、国家公祭日等活动,加大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

6.对外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首次获批留学生招生资格。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马来西亚、保加利亚、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国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拓展师生海外交流学习渠道。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成功举行中马“淮河文化研究院”校长论坛,开展了中菲“华文教育基地”教研活动和“淮河文化研习营”活动。

7“十四五”发展开启新征程。完成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编制,确立“十四五”规划建设重大项目。确定“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高水平”办学定位。统筹推进2021年建设任务落实,积极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确立了4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3个子项目。

8.办学条件保障得到新改善。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重点项目,项目总预算为1.86亿,其中国家财政将划拨经费8千万至1亿元,这在学校办学历史上前所未有。目前学校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东区运动场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顺利完成24.3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并办理了土地证,校园面积进一步扩容。

9.师生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增加一级薪级工资,按要求发放了提租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和省委一次性奖励,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现资助育人全覆盖,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300余万元。成立工作专班,积极推进东校区教师公寓楼不动产权证办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文化生活,增强教职工凝聚力。组织开展女工工作,激励女教师敬业爱岗、奋发进取。老校区教职工活动室、新校区学生浴室改造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10.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常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全校师生上下团结一心,扎实推进各项措施,做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保证了学校正常工作和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校领导深入一线,指导疫情防控常态化师生返校和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全校师生三轮5.2万人次疫苗接种工作和两轮4.4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了秋季开学学生返校应急演练,顺利完成2021年春、秋两季师生返校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丰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全校3190多名党员和2万余名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突出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校教职员工,和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和师生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内涵建设距离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仍然差距不小,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空间;二是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依然任重道远,仍需持续发力;三是全面管党治党责任还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仍需进一步巩固拓展,等等。这些都是学校今后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重点任务,学校党委也将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努力奋斗,加快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2022年党政主要工作

2022年学校党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坚持政治引领,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局面

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组建宣讲团,分层分类开展理论宣讲。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四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学校政治监督的有效举措,扎实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序开展第四、五轮校内巡察工作,加强巡察整改督查,持续做好巡视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锻炼、选拔配备和教育管理监督。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创优三年行动计划,以“基层党组织特色示范推广年”活动为抓手,高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员教育发展工作。统筹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硕士点立项建设、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校园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做好宣传统战工作。深入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坚持科学评价,加强作风建设和信访工作

坚定不移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切实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改、两为、五做到”,提高工作质量,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扎实开展信访工作,认真落实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做好党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

(三)坚持能力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围绕“三地一区”和十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以打造“金专、金课、金师”为目标,做好各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扎实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培育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共享。深入推进“双基”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认真落实校院两级督导巡课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周反馈制度。积极创新在线教学模式,推进线上教学示范校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加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大力推广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做好教育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继续教育、语言文字和体育卫生工作。启动2024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

(四)坚持内涵发展,扎实推进学科与科研工作

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重点加强3个重点建设学科与3个培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强化生师比、博士比、师均科研经费、生均经费等核心指标建设,进一步细化指标到学院、落实责任到人,确保达到2025年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条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启动一流基础学科培育计划、一流应用学科培育计划和交叉学科培育计划。积极培育并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培育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做好学报编辑出版工作。

(五)坚持人才强校,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引育稳用”并举,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大对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做好教师国内外研修、学历提升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持续优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强化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防范师德师风和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着力探索学校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教师评价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优化事业发展考核总体框架,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职工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分类评价制度,优化和实施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任期考核和项目考核。完善校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工作导向。

(六)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做好学生工作

加强以辅导员队伍为核心的学工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教管服一体化系统建设和运用,完善“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深化养成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组织开展庆祝建团100周年系列活动。做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实施“共青团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培育计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创业与实习实训工作一体化融合。持续做好国防动员、军训、征兵和双拥工作。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就业创业。稳定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0%,签约率不低于75%,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5%

(七)坚持条件为先,夯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基础

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8月开工建设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有序推进银校合作项目的实施推进及宣传推广,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校园网运维保障优化、一卡通系统运维保障等工作。完成校园无线网一期项目建设。加强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建设,谋划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扎实开展读书创作活动。积极推进预算执行,强化绩效管理,确保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年度清查机制,做好2022年国有资产年度盘查。开展校内公共用房普查工作,做好公共用房不动产权证办理。认真做好住宿管理、餐饮服务、水电保障、维修抢修、医疗诊疗、环卫绿化等工作。

(八)坚持开放办学,着力开拓对外合作交流新成果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与境外高校硕博联合培养基地和华文教育基地建设、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共建“淮河文化研究院”等工作。做好留学生招生、管理及教育工作。巩固已有社会合作建设成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拓展与长三角城市的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努力充实办学资源。积极谋划,做好2023年建校65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加强校友联络,做好校友工作。

(九)坚持民生导向,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有关政策,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关注教职工健康,持续做好教职工体检和重特大疾病医疗补助救助工作。做好困难职工、党员和重病患者的走访慰问以及全校教职工节日福利发放工作。加强与附中、附小合作共建,帮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千方百计推进东校区教师公寓楼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力争办理成功。加强提案工作,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

(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完善警校联动和24小时总值班制度。健全完善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健全校园安全工作机制,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宣传与教育,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强校园交通综合治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好反电诈、防传销等专项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做好各项工作。全校上下要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高水平”办学定位,不断增强争先进位的使命感,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定改革发展的自信心,始终保持不甘人后、奋力争先的志气,始终保持攻坚克难、志在必得的勇气,始终保持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信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为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