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0-12-02   浏览次数:104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7 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教组发〔2020〕1 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刻学习领会《意见》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意见》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扎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主动对接长三角高校,积极探索一体化背景下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机制,打造有特色、区域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加强教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健全严格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等,组织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每个教研室每学期集体备课、研讨不少于10次。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强化与社会责任相协同的实践教学、强化教师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特色项目、品牌项目,进一步推进同城联盟建设,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教学进度,做实教学各环节,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合理运用评教结果。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 100 人,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机制,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形成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积极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育体系。

(三)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

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2022年底配备到位。设立思政课兼职教师岗位,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课教师。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优秀辅导员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

安排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鼓励专职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继续选拔思政课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实施思政课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修培训支持计划和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出版学术专著资助计划。每年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和省委党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将思政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

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教工委[2020]94号文件要求,单独制定《思政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设置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两类专业技术职称,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聘条件中的占比,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

按照“六个要”严格思政课教师管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探索思政课教师联系教学院系制度,加强新进教师的培训,实行新进教师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积极支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和校级、省级学科平台建设。

参照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安徽日报》列入其中。在校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单列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支持思政课教学成果参评校级教学成果奖,在校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并积极组织推荐参评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

(五)规范思政课教材选用

本、科生思政课要确保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最新版本统编教材。根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按学期制定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形势与政策》课讲义。开展对教材重点难点研究,组织教师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政课教学参考用书,正式出版并推广使用。

(六)加强条件保障

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 40 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便利条件,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硬件设备和图书资料。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工作激励、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

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走进课堂听思政课,每位校级领导每学期期初、期中听思政课不少于2节;带头讲思政课,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 4 个课时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 2 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党委书记、校长与分管领导联系1名思政课教师,了解思政课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教学帮扶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党建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办好思政课作为主责主业,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人财物保障。全校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