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人:就业创业工作处  发布时间:2019-01-07   浏览次数:617

引言

淮南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2000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连续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学校现开设60个本科专业,57个专业有在校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人。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政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密切关注就业对于专业调整设置、招生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反馈,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大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加规范和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支持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梦想。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

学校曾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1年以来连续获得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最佳组织奖安徽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2012年以来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首届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淮南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淮南市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获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员单位、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常务理事单位。中央电视台《致富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安徽卫视《新闻联播》、安徽卫视《经济生活》、淮南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和大学生创业典型。2018年学校“新民智众创空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学校邀在教育部2018高校就业创业高级研修班做主题报告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年会上,我校被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共30个),2018125《安徽青年报》在“高校快讯”栏目宣传报道了我校“创业教育十个一工程”的经验与做法。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2013]25号)要求,学校编制并公开发布我校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主要以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内部办公平台的就业数据库(截止2018831日)、《淮南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和《淮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问卷》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特点、主要做法、发展趋势、对教育教学反馈和社会评价等,全面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充分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1 基本情况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内部办公平台”的就业数据库、《淮南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和《淮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问卷》。统计时间截止2018831日。

1.1 规模结构

我校2018届共有毕业生4908人,均为本科毕业生。其中师范类专业1147人,非师范类专业3761人;男生1877人,女生3031人。

1.2 总体就业率

201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保持在较高水平。截止2018831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94.48%

1.3 各专业就业率

2018届毕业生共54个本科专业[3],其中非师范类专业42个,师范类专业12个。各专业初次就业率见表1

 

 

1   2018专业初次就业率

序号

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生数

应届就业人数

就业率(降序)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87

87

100.00%

2

广告学

80

80

100.00%

3

食品质量与安全

68

68

100.00%

4

化学工程与工艺

82

82

100.00%

5

金融工程

102

102

100.00%

6

应用统计学

40

40

100.00%

7

社会工作

37

37

100.00%

8

电子商务

172

171

99.42%

9

商务英语

128

127

99.22%

10

英语 (师范)

99

98

98.99%

11

文化产业管理

70

69

98.57%

12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68

67

98.53%

13

市场营销

65

64

98.46%

14

环境设计

61

60

98.36%

15

生物科学 (师范)

57

56

98.25%

16

数学与应用数学  (师范)

112

110

98.21%

17

艺术与科技

52

51

98.08%

18

电子信息工程

147

144

97.96%

19

自动化

165

161

97.58%

20

材料化学

81

79

97.53%

21

应用化学

80

78

97.50%

22

物理学 (师范)

39

38

97.44%

23

休闲体育

69

67

97.10%

2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66

64

96.97%

25

化学 (师范)

58

56

96.55%

26

财务管理

197

190

96.45%

27

金融数学

83

80

96.39%

2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4

71

95.95%

2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66

159

95.78%

30

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

42

40

95.24%

31

视觉传达设计

60

57

95.00%

32

美术学 (师范)

73

69

94.52%

33

物流工程

88

83

94.32%

34

新闻学

34

32

94.12%

35

物联网工程

85

80

94.12%

36

音乐学 (师范)

84

79

94.05%

37

法学

116

109

93.97%

38

学前教育 (师范)

96

90

93.75%

39

应用心理学

44

41

93.18%

40

产品设计

55

51

92.73%

41

小学教育 (师范)

196

180

91.84%

42

摄影

23

21

91.30%

43

汉语言文学 (师范)

122

111

90.98%

44

通信工程

88

80

90.91%

45

会计学

198

179

90.40%

46

体育教育  (师范)

169

152

89.94%

47

音乐表演

49

44

89.80%

48

园林

145

128

88.28%

49

生物工程

50

44

88.00%

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46

210

85.37%

51

汉语言文学

74

63

85.14%

52

数字媒体技术

64

54

84.38%

53

动画

52

43

82.69%

54

网络工程

50

41

82.00%

合计

4908

4637

94.48%

1.4 升学与出国出境 

2018届毕业生升学480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10.35%,其中出国(境)留学13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0.28%,出国出境的毕业生分布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1.5 基层项目就业

2018年共有55名应届毕业生通过基层项目就业,其中西部计划5人,选调生12人,农村特岗教师23人,应征入伍15人。

1.6 就业区域流向

2018届不含升学、出国出境、应征入伍的已就业本科毕业生共计4142人,分布在除青海省、吉林省以外的我国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其中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比例为61.59%(图1)。

 

 

1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4]流向分布

从城市流向看,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的主要城市是合肥市、淮南市、芜湖市、宣城市等(见图2);省外就业的主要城市是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苏州市等(见图3)。省内就业中合肥、淮南两城市就业1212人,占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9.26%;省外就业人数前十位的城市实现就业共计1014人,占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4.48%

 

2 2018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前十位城市

 

 

 

 

 

 

3 2018届本科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前十位城市

1.7 就业行业分布

按照教育部教学司函[2014]1号文件《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中行业分类,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就业行业流向分布见图42018届已就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等行业。

 

4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1.8 单位性质分布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见图5,主要集中在其他企业(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升学和中初等教育单位(中小学)。

 

5 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布
   (以上数据占比基数为已就业毕业生数)

1.9 “双困”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年“双困”毕业生共603人,学校为其中560人申请办理省人社部门发放求职创业补贴56万元。

1、“双困”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年“双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02%,略高于全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6 2018年“双困”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1. “双困”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7   2018年“双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布

     (以上数据占比基数为已就业“双困”毕业生数)

     

1.10 自主创业情况

截止2018831日,我校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14人,其中2人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孵化创业经历。

2 相关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状况相关分析数据来源于面向2018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发放《淮南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46份,问卷回收量占毕业生总数的76.47%

  1.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8   2018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我校毕业生对初次就业所选择工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50.1%

  2. 工作稳定性

     

    9   2018届毕业生工作稳定性

    我校毕业生对初次就业所选择工作的稳定性较高,表示近期会离职的毕业生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为6.68%

  3. 专业相关度

     

    10   2018届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度

    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就业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为83.50%

  4. 起薪水平

     

    11   2018届毕业生工作月起薪水平情况

    我校毕业生工资的月起薪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67.15%,在4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5.22%

2.2 用人单位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相关分析数据来源于对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82.3%

用人单位对我校2018 届毕业生满意度包括总体满意度和10 项分指标满意度。10项分指标包括专业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时间观念与效率、文明与礼仪。

 

12   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评价分布

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届毕业生的总体素质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比为95.14%(图12)。对分指标满意度排序前四位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文明与礼仪、沟通能力(表2)。

 

2 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素质评价一览表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不满意

专业水平

43.32%

47.37%

7.70%

1.21%

0.40%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38.87%

49.40%

8.50%

2.02%

1.21%

创新意识

40.89%

46.97%

10.12%

1.21%

0.81%

沟通能力

48.18%

46.56%

4.05%

0.81%

0.40%

组织协调能力

43.72%

49.80%

5.27%

0.40%

0.81%

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45.75%

43.32%

8.10%

2.02%

0.81%

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54.66%

41.70%

3.64%

0.00%

0.00%

团队合作精神

51.01%

44.54%

4.05%

0.40%

0.00%

时间观念与效率

42.91%

46.56%

7.29%

2.43%

0.81%

文明与礼仪

50.20%

45.35%

3.64%

0.81%

0.00%

3 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3.1 构建就业创业工作组织体系

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落实就业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一把手工程”,构建校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就业创业工作处和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体系,2015年成立创业学院。学校与二级学院签订《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列入二级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和述职的内容,并将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以及签约率工作目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各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评选就业创业工作标兵单位、先进集体、达标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和先进个人。严格执行《淮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及公布办法》等文件,对就业率、签约率的界定、就业材料的审核与上报、就业率与签约率的公布以及监督反馈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规范有序。

3.2 确保就业创业工作经费

2018年学校划拨就业创业工作经费合计135万元,其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2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资金50万元。学校还积极争取政府就业创业专项资金支持,获得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专项资金80万元、淮南市级财政竞争性项目创业专项资金98.3万元、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培训专项补贴资金39万元资助;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专项资金发放2018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56万元,获得市财政省级众创空间30万元。

3.3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

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两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和求职准备三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共64学时,3个学分。学校成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创业指导教研室、“星火”教练工作室,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创业加加油”微信公众号,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六个专题微课。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编印《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资料汇编》。组织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导航》和《大学生创业基础》。开展校级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大赛,举办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班、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现有全国首席职业指导师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1人、省级“筑梦”创业导师1人、高校创业指导师54人、高中级国家职业指导师37人、全球生涯教练(BCC26人,面向校企合作项目企业负责人或创业成功校友聘任大学生创业导师55人。学校开设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类型的超星尔雅、学堂在线等网络公共选修课程40余门,如《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启程》、《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等。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我校设立淮南市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工作,2018年举办创业模拟实训班15期,培训学员450人并由省人社厅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获批安徽省首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及服务体系构建》获批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被评为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优秀课程《创业教育“十个一”工程》被评为淮南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十大品牌之一学校连续获批“安徽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最佳组织奖”,共有3人获教学大赛一等奖,并在决赛颁奖典礼现场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做创业指导案例示范展示或在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做模拟授课。在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年会上,我校以“创业教育十个一工程”典型案例申报并成功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罗群被授予“2017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突出者”称号,文学与传播学院李海燕老师的教学视频《大学生创业基础》获第一批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彩一课”,经济与管理学院杨霞老师撰写的论文获第三批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论文。

3.4 开展就业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未来企业家”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通职场”模拟面试、“崇德尚能”模拟教师大赛、“修身立业”求职礼仪大赛等以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为主题的品牌化、届次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无奋斗·不青春”就业创业服务月、优秀创业项目路演、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报告、公务员考前培训、校友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面向个体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咨询服务工作。开展国家、省、市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和自主创业的政策宣传咨询工作。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视频录制活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职场能力需求等问题采访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创业导师代表。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场体验和创业意识,形成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指导服务体系。2018年在“苏滁现代产业园杯”第十三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选手获职业规划之星(金奖)1项,创客之星(银奖)1项,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鼓励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和国家、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2018年评选出34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其中重点资助项目8个、一般资助项目26个。遴选26个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个创业项目申报了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

树立和宣传一批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如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胡宁、“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三心”E站——农民工子女成长家园》创业团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获得者《安徽大生农业科技产业园》创业团队、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二等奖获得者《鲜活宝水果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创业团队等、“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专项赛(实践类)铜奖获得者“米蛋白专利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创业团队。2014校友计国军获安徽省大学生“双创之星”荣誉称号。

3.5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基地建设

学校与有关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一批校地、校企人才供需合作基地,构建面向区域的就业市场。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一批就业与实习基地,构建面向行业企业的就业市场。通过遴选、筛选和资格审查等环节,加强和规范就业招聘的校园市场和网络市场。通过横向联合、校际合作共建淮南高校的同城就业市场。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点,重点与长三角地区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一批就业与实习基地,促进就业与实习的融合,推进就业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的一体化建设。2018年学校赴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合肥等地考察、开拓就业市场,与深圳金雅福集团、上海人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学思堂教育集团、金华市壹叁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黄山紫阳学校等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与合肥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中心签订《校地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与安徽省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北京金葵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融)资及孵化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作为嘉宾受邀出席第四届中国长三角人力资源管理论坛,并为“安徽省杰出人力资源经理人”荣誉获得者颁奖。

3 2018届校园招聘会一览表

类型

场次

用人单位数量

提供岗位数量

大型招聘会

2

520

14500

专场招聘会

149

159

4600

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

55

63

2260

合计

206

742

21360

3.6 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设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校级研究课题,注重校本化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致力于指导和改进就业创业工作。从2010年开始设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校级研究课

题,注重以校本研究为基础,加强并改进就业创业工作薄弱环节,共资助课题160余项,编印《校本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成果汇编(2015-2017年)》。鼓励支持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申报省、厅、校级相关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在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办的全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职业指导师优秀成果和论文评选中,我校1个案例获全国优秀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案例评选二等奖,2个案例获三等奖,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职业指导论文三等奖,另外1个案例入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精编》一书。我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创客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获批“教育部—慧科集团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参与编写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一书。2008年以来,在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我校共有82篇论文获奖,其中获一等奖21篇。

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发挥新媒体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就业创业工作处官方微信公共平台“淮师院career”以及淮南师范学院用人单位QQ群、就业创业工作QQ群和微信群。编辑出版《职为成长——大学生涯叙事精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考研、学科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就业创业等方面遴选60个学生典型,免费发放给2018级全体新生。编辑出版《走进职场——职业生涯人物百家访谈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结构特点,遴选我国国民经济与其他社会经济20个行业中的15个行业共108家用人单位,针对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素质、对我校教师教学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有哪些意见与建议等十个方面问题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组编《校友之声——优秀毕业生事迹汇编(第一辑)》、《校友通讯》、《母校——我想对您说》宣传彩页等,为学校校庆60周年献礼。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商务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增爱公益基金会共同策划出版大学生就业创业励志小说《求职公寓》(杭州出版社)。与浙江携职就业创业学院联合出品大学生求职工具书《求职手册》,与上海上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就业创业指导微课,合作编写《大学生涯的八个资本》等。

4 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4.1 就业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全校上下形成的共识,学校坚持就业创业工作两级“一把手”工程,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深化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拓展就业市场,切实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和个性化咨询服务工作,切实推进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协同,全力保持毕业生就业水平不下降并有提高。

4.2 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学校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巩固现有就业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重点面向安徽省及长三角区域和快速成长的新型行业企业巩固并建立一批新的就业与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鼓励更多的毕业生通过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努力提高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就业人数。通过项目、资金、场地、信息等多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 

4.3 自主创业比例继续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以“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构建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即“成立一个机构,建设一支队伍,划拨一笔资金,提供一块场地,形成一套制度,开设一类课程,打造一种品牌,扶持一些社团,立项一组课题,树立一批典型”。通过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5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5.1对专业结构调整和招生计划制定的影响

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申办新专业,结合各专业的就业、招生、师资队伍、特色优势等情况调整招生计划,其中就业情况是招生计划调整的核心指标之一。主动停招、减招一批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特色不明显的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创意和社会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结构体系。

4 2014-2018年招生专业计划调整情况

年度

调整专业总数

新增专业数

停招专业数

增招专业数

减招专业数

2014

17

2

1

7

7

2015

27

3

4

11

9

2016

26

3

2

10

11

2017

14

2

2

4

6

2018

18

1

3

10

4

5.2 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学校坚持每年面向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质量问卷调查,从总体满意度和十项分指标满意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学校和二级院系领导经常到用人单位和就业实习基地走访调研,听取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促进实习与就业的一体化融合。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学分评定,实现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合作共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